文稿來源:根據全國物流園區工作年會相關報到和信息資料整理
8月9日至10日,2014年全國物流園區工作年會在山西省素有“北方商埠”的大同市召開,包括國家發改委、交通運輸部、商務部相關部門領導和港、澳在內的各地政府主管部門、物流行業協會、企業代表,中物聯物流園區專委會成員單位以及從事物流教學研究、投資咨詢等方面的代表近千人參加了年會。
會議期間,國家發改委、商務部、交通運輸部等政府有關部門領導對最新物流規劃及政策進行了全面解讀,普洛斯、京東集團、傳化公路港等國內外知名電商、物流企業高管就物流園區規劃、投資和運作經驗做了主題發言。會議還組織了“物流園區規劃建設”、“物流園區運營管理”、“物流園區信息化及新技術”和“京津冀物流合作與發展”、“絲綢之路經濟帶物流合作與發展”、“長江經濟帶物流合作與發展”六個專題研討論壇。
本次年會上,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會長何黎明在致辭中指出,我國當前正處于經濟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和改革開放攻堅期“三期疊加”的特殊階段,經濟增速告別了高速增長時期,經濟發展正進入“新常態”,物流業發展同樣呈現出了新特點”。
一是物流運行進入溫和增加階段,將倒逼物流業加快轉型升級。伴隨經濟增長速度的放緩,物流業結束了過去十多年的高速增長,逐步放緩到9%左右(1—7月,全國社會物流總額119.4萬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8.7%)。預計未來一段時期,物流運行增速仍將維持溫和增長態勢,而增速的放緩將導致長期掩蓋在過去高增長下的一系列矛盾和問題的逐漸浮現,這將倒逼物流行業加快轉型升級。
二是資源要素進入上行通道,物流用地供應和成本壓力大。據統計,2013年,全國工礦倉儲用地21萬公頃,僅增長3.2%,低于國有建設用地供應增長幅度。而隨著城市擴容改造,原有物流用地將不斷縮減,新增用地很難獲得指標,物流用地價格和租金價格持續走高。
三是內需成為增長主要動力,物流服務質量和效益亟待提升。在社會消費需求的帶動下,快遞、快運、電商、食品、電子、快消品、醫藥、冷鏈等物流細分市場保持較高增長態勢。據統計,1—7月,以快遞快運為主的單位與居民物品物流總額可比增長32.1%。截至2013年底,全國冷庫儲存能力總計超過2400萬噸,同比增長約13.6%,社會投資熱度不減。隨著內需的持續快速增長,對物流服務質量和效益的要求將越來越高。
四是整合與創新步伐加快,助推物流業整合創新。目前,國內一些領先企業一方面正通過兼并重組、流程再造、聯盟合作等方式,加快優化整合。如,在公路貨運市場出現了傳化公路港、卡行天下、林安物流、天地匯等一批平臺整合型企業,為解決公路貨運市場乃至整個物流行業“散、差、亂”問題提供了新思路。另一方面,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的推動下,它們不斷進行技術創新、管理創新、模式創新、集成創新、制度創新,打造并逐漸形成戰略競爭優勢,將有效推動物流業的創新升級。
五是物流基礎設施網絡初步成型,為物流運輸創造有利條件。根據國家《十二五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規劃》,到2015年,我國綜合交通總里程將達到490萬公里。今年以來,國家提出深化鐵路投融資體制改革、加快鐵路建設,推出了8000億元的投資計劃,鐵路建設正在進入集中釋放期。未來一段時期,我國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建設網絡將初步成型,運輸結構逐步趨于均衡,對物流行業的“硬約束”逐步消退,為物流業多種運輸方式協調發展創造了條件。
總體來看,物流業的新常態、新特征對行業發展既提供了戰略機遇,又提出了巨大挑戰。物流業運行有望繼續保持溫和增長的基本態勢,但在要素成本增長,互聯網信息滲入和內需持續增加的推動下,物流業發展的重點將逐步從追求成本和速度轉到質量和效益上來。而物流園區作為物流產業的重要集聚區和孵化器,也要適應物流業“新常態”的要求,從行業發展實際出發,選擇戰略路徑,把握戰略重點,加快轉型升級步伐,適應經濟發展的“新常態”。